我所认识的侯老师

 我所认识的侯老师      作者张伟光

      侯老师和乌老师是50年代的大学生,是我的中学老师,也是我尊敬的长辈。


       虽然是我的中学老师,但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认识他们。因为他们是我一个很要好同学的家长。

       我们上小学是1972年,当时的社会环境在物质上可以说是贫穷和落后的。居民的学费是每学期5元,农民的学费是每学期2.5元。购物都是要票、证以及券的。票是粮票、油票、肉票等等,证是副食证、粮本等,券主要是买大件工业品((如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

       自然的气候也应和着经济的节奏,那个年代冬天特别冷,夏天的雨特别大。北京的十一月初冬储大白菜的时候已经是天寒地冻了。每年冬天孩子们学着大人的样子数着第一场雪和第二场雪......

       物质生活虽然艰苦,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直都很强烈。比如流行了一个新款的家具了,比如流行了一个新鲜的发型了,比如流行了一个新颖的服装了......等等。虽然这些都是在传统固有的形式上的细微变化,但也很值得让人们去炫耀和自豪了。

        教师的家庭和生活和我们这些工人农民家庭的生后就是不一样。虽然教师也很清贫,但侯老师的家里还是让我感到不同。

       侯老师喜欢拉二胡,虽然没怎么听过,因为听了我也不懂,也可能听过但是又忘了。只是对那把二胡还有印象,好像蒙的皮子是蛇皮的,弓弦是马尾的,下面是松香固定的,松香用之前还是要烤的,有一种特有的香味。无论如何,侯老师在这个时候是很开心的。

       记得侯老师还自己动手做过家具。那时候因为经济原因很多人都学会了木工活儿。有一个手艺是让人羡慕的事情。但是一个教师能够自己做家具还是不多的。侯老师做的是写字台还是大衣柜,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已记不清楚了。只记得侯老师曾经披挂上阵,很认真的做过......

      过了几年我上了初中,侯老师是我们的化学老师,我是班里的学生干部。为了给学生做讲义和练习题我还帮侯老师做过蜡版刻字和油墨印刷,最后再数数,分卷子。制作过程中侯老师教了我很多......

      从小学到中学,时断时续地、直接或间接地和侯老师接触过。没有见过侯老师愁眉不展,也没有看到过侯老师精神不振,侯老师总是乐观开心的。

        时间倏忽如白驹过隙,我们长大、工作、成家、立业。。。。。。侯老师也退休了。

        侯老师身体不是很健硕,稍显虚弱,但面对纷繁的社会环境和复杂的物质诱惑,侯老师始终有着自己的内心世界,淡漠物质,修养精神。。。。。。

        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优秀和美好,尊师重教是我们的美德。虽然我们没有什么大成就,但我们也一直遵从着尊敬师长的习惯,逢年过节都要约上几个好友共同去看望老师,更何况侯老师是我好同学的父亲呢!

        每当我们去看望的时候,侯老师还有夫人乌老师都对我们关怀备至,聊工作、聊家常、聊生活。。。有一次侯老师和乌老师还执着地请我们几个同学到饭店吃了一顿饭。

        当时我们都是成家立业的人了,经济都已经独立,但侯老师和乌老师坚持不让我们结账,说这是他们的心意!我们真的是尊敬不如从命了。

        有一年春节期间我去探望侯老师,聊了一段几年时间之后,侯老师把把他平时写的一些手记和心得作品送给了我,说让我留作纪念。我接过这些文字,心中满是感慨和感谢。这些小诗、小文都是侯老师平时修身养性的作品,字里行间体现着侯老师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侯老师把这些他心爱的文字送给我是对我的信任和认可。我决定好好收藏!


        新冠疫情阻隔了许多人的沟通和交往,我也有好几年没有去看望侯老师了,只是从同学那里知道侯老师还是很乐观、还是很健康。


       这些作品我细细品读过一部分,它不仅代表了侯老师的清雅之怀,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老教师的情操和风采。更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张伟光    2023年4月27日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京ICP备2000631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047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