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国粹 孔庙与儒家文化
国学 国粹 孔庙与儒家文化
(一)
孔庙中奉祀的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孔子出生于2550多年前的一个没落贵族之家,幼年时父亲去世后,生活越发贫寒,因此他年轻时做过管仓库的“委吏”和管放牧牛羊的“乘田”等多种“鄙事”以养家。孔子从小有志于学,随处求师,不懂就问,好学勤思,被乡人赞为“博学”。此后,他对以前的文化进行了系统地整理总结,并发展出了一些新的思想,例如他提出的“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社会发展思想,后来被弟子们发展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政治理想:又如他提出的以德礼为主、刑罚为辅的法律思想,其内容之一的反对“不教而诛”的主张就与我国目前实施的犯人劳动改造制度有着源流的关系;再如他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其内容之一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被法国写入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的序言中、成为欧美各国制宪的原则之一,还被欧美商界数百年来奉为从事商业活动的“黄金法则”。孔子还打破了官府对数有的垄断,首开私人讲学的风气,招收学生不论身份高低、不计负富欢我,采用以道德、知识、美育和体育来培养人才的教育方针,使用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传授自己的思想学说。孔子创始的儒家学派,也因不断丰富和发展孔子思想而构建出了一套结构完整的儒家文化。后来,儒家文化与本土的道家文化、外来的佛教文化经过了一段既斗争、又互补的过程,在汉代确立了它的中国思想文化主流的地位,并逐渐发展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
(二)
孔子思想的价值在其生前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因此孔子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其子孙仅“即宅为庙”将孔子故居作为家庙,以先祖之礼来祭祀孔子。
孔子故居作家庙的时间约为六七百年。古籍《水经注》中记录了这段时间孔庙的情况:“孔庙,即夫子之故宅也。宅大
一顷,所居之堂,后世以为庙。”“庙屋三间”,“夫子在西门东向,征在(孔子生母)在中间南向,夫人(孔子妻)隔东
一间东向。夫子床前有石砚一枚,作甚朴,云平生物也。”可见那时的规模不大,陈设也很简朴。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诏令兖州“修起孔子庙”并“于其外广为屋宇,以居学者”,是历史上修建孔庙的第一个国家法令。这道诏令彻底改变了孔庙原有的家庙性质,奠定并突出了孔庙应与学者、学校密切相连的关系。唐高祖李渊在他登上皇位的第二年(619年)就本着《礼记·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莫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其先圣先师”的古制,下令在京城的国子学内修建周公庙和孔子庙,以供在学生徒四时行祭礼之用。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下令撤去国子学内的周公庙而专设孔庙,只祀孔子。两年后,唐太宗又诏令天下所有官办的学校内“皆作孔子庙”。皇帝下令,谁敢不从。自唐太宗后,历历届历代是帝从未对此表示过异议。
这便形成了如古籍所载“自唐以来,州县莫不有学,凡学莫不有先圣之庙,”的孔庙遍布全国的局面,这也就是今天现高内旅游时常常会看到孔庙的原因。
(三)
遍及全国的孔庙既是皇帝下令统一修造,就必须要遵守共同的规制。但孔庙毕竟不是帝王的陵寝,且又散布在全国各地,故对规制的要求也就并不十分严格。其中由曲阜孔子故宅家庙扩建的孔庙称阙里孔庙,规制则力求标准,以备国内各地建庙时参考;各地修建的孔庙一般以当地的地名冠在孔庙二字前作为名称,如北京孔庙、德阳孔庙等,各地孔庙占地的范围可大可小,并可按环境地势对其建筑有所变更,但形制必须规整,建筑群落一定要和谐、协调。
各地孔庙一般的建筑形式是:庙的正门称棂星门。根星即天镇星,古人认为“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灵星之神。”以棂星为孔庙正门之名,意在说明庙内供奉的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根星门前设照壁一座,在根星门与照壁之间的东、西两旁各立牌坊一座,形成庙前广场。根星门内设一半圆形水池,称为洋池。依古制,天子之学(即国家级学校)四周必环以四花境本,称碎难,诸读之学站有半國形流水,称祥他或羊望院,做后人便将考中秀才、有了进入诸侯之学资格者称之为“入泮或游泮因而泮池就成了儒学建筑的主要特征。辟雍,人们游览北京时可以在北国子监内看到;泮池,则各地的孔庙之中都有。
泮池之后是孔庙的第二道大门,称大成门。“大成”二字取自《孟子》中的“孔子之谓集大成”。孔子整理古代典籍、总结过去的文化,确是一位上古文化的集大成者,此种评价并不过分。宋代以后,为体现孔庙的规格与威严,历代皇帝都诏令在大成门上陈列数目不等的戟,因此大成门又称戟门。
大成门内就是孔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大成殿外宽阔的平台称祭台或拜台,供祭祀时乐舞及行礼使用。大成殿内正中供孔子坐像,孔子像两旁是颜回、曾参等“四配”和“十二哲”的立像。大成门与大成殿之间的东西两侧都建有长长的厢房,称为东庑、西庑(简称两庑),庑中供奉着历代先贤、先儒的图像或木主。大成殿后建有崇圣祠,用于祭祀孔子的父亲及孔氏五世先祖。
此外,孔庙中还有明伦堂(即实施儒家教化的大讲堂)、尊经阁(存放儒家经典的图书室)和乡贤祠(祭祀本地对儒学传播做出贡献的人)、名宦祠(祭祀本地区有政绩的官员)等从属性的建筑。
各地孔庙按环境地势对其建筑有所变更的例子很多,如西韩城孔庙和山西闻喜孔庙,都在庙前建有一座琉璃五龙影壁,意在昭示庙中所祀的孔子地位之高,庙前五龙壁之设确为孔庙增色不少。如南京孔庙,因建筑位置所限,便将疏凌后的秦淮河之膨大部分挖宽驳砌成月牙形,并在此河段的南岸上修筑了面向庙宇的八字形照壁,以示秦淮河的这一部分已成为孔庙内的泮池,这一借河为池的构思颇为独特。如云南建水孔庙的泮池又称学海,池中筑起一岛,岛上建立方形木结构攒尖顶的“思乐亭”一座,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如海南文昌孔庙修造时未建棂星门,建成至今祭孔、瞻仰都还需从侧门出入,相传原来建庙时人们就已相约:根星门必须由本县出的状元亲自修建,以示对儒家文化的尊崇和对本县学子的激励。等等。
(四)
前边说过,除阙里孔庙外,各地孔庙最初都是修建在官学之中的。所谓官学,就是官府设置的学校,如在县里设置的县学、州府设置的州学、府学、中央政府在京城里设置的国学(国子学)等。事实上,建在官学里的并不是后来意义上的孔庙,只是校内一座奉祀孔子的殿堂而已。当时因为庙、学不分,故被人称为“学庙”或“庙学”。这“学庙”或“庙学”之建,明显地表示出国家推广实施儒学教育的决心。就是说,儒家文化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经过数百年政权的分合、社会的动荡和多种思想文化的冲撞融合,至此终于成为既能体现统治者意志、又能被普通百姓和社会各界认同的思想文化体系。国家希冀通过官学中庄重的祭孔祀典,达到使在校学生感知儒学精神、接受儒学精神、积极承传儒家文化的目的。孔庙的名称,也因所设位置不一和历代帝王封赠孔子谥号的不同,有了学宫、夫子庙、先圣庙、文宣庙、宣圣庙、文庙等等多种别称。
从宋代初年起,孔庙的建筑开始完善并开始逐渐与学校分离,大体上形成了“左庙右学”的建筑格局。从表面上看,庙、学的分离是因为孔庙的规制越来越完整,与学校已成两种功能不同的系统。但其实质,却是为进一步扩大教化范围的需要。庙在学中,能接受儒家文化教化的只有学生;庙、学分离,士农工商、各色人等皆可入庙感知儒家文化。我们知道,古代中国是以农立国的,而农耕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务实。务实者的最大特点就是笃信“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即一定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和思想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人们才能相信、才会接受。也就是说只有用文字、图画、塑像、建筑等外在的可以直接感知的形式,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思想等观念形态方面的东西物化固定以后,才能使这些精神思想、观念形态得以保存、认同和流传。孔庙独立于学校之外正是适应了这一国情。庙中孔子塑像及相关建筑与陈设,无一不有物化、表述和传承孔子儒家精神思想的作用,进庙祭拜孔子或瞻仰庙宇建筑与陈设,就会于不知不觉之间完成了一个由外在形式影响个人内心世界的潜移默化的教化过程。数千年来,孔庙在提升个人的文化素质、在维系与发展以儒学为主干的民族传统文化、在维护中华各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统一方面确实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孔庙中奉祀是人而不是神,故而人们进庙祭祀、参观就绝无惊恐畏惧之感。正殿上供奉的孔子,既是我们的先祖,也是一位教师;两旁侍立的颜回、孟子,不过是他教出来的学生和三传弟子。两庑中先贤先儒的图像木主,也都是孔子弟子的弟子。乡贤祠、名宦祠中所祀的又都是对本地儒学传播做出贡献的人和本地区有政绩的官员。这些都使人感到亲近而非远不可及。而庙中所陈列的孔子圣迹图与时贤事迹图说等,也都能让人们感到世间奋斗的可贵与可能。走过泮池可使人深感激励,面对崇圣祠又会令人自警:事业有成后更不能忘记父母养育之恩。……一般认为,人文精神的精髓是人文关怀,而教育则是世间最根本的人文关怀,因为惟有教育才能使知识和技能得以传承发展、人类得以长存。因此,人们一进入孔庙就会感受到这种浓浓的尊师重教、传承文化的人文关怀。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而绝非仅被汉族所垄断,这从孔庙建筑者的族别上很容易看出来:史载第一位下令在曲阜以外城镇修建“先圣庙”祭祀孔子的,是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北魏孝文帝;女真族在进入中原、建立金朝后,代代皇帝尊孔祀孔建孔庙,如山西平遥文庙至今仍保留有金朝建筑的格局;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不仅首在大都(今北京)修建孔子庙,奠定了北京孔庙的规格,还将孔子封赠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为历代帝王封赠孔子的最高谥号;满族则在建立清朝而未入主中原前已奉行祭孔大典,并在东北地区建立了孔庙。这一切都说明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传统文化,确是促进中华各民族加强团结携手并进的精神纽带。
18世纪以前,中国的经济、文化居世界主流地位,如在刚进入19世纪的1800年(清嘉庆五年)中国封建社会已走下坡路时,经济总产量尚占全球经济总产量的33%,是年整个欧洲的经济总产量也不过只占28%,而美国的经济总产量仅占
0.8%。故古代中国对世界的影响相当大,许多国家都派人到中国来购买精美产品、学习先进技术和文化。亚洲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自七世纪前后即仿照中国唐朝制度建立了“庙学”,并于其中奉祀孔子至今。欧洲在17~18世纪这长达一个世纪的“中国狂热”中,英国于皇家园林“丘园”里建起了一座两层的孔子庙和十层高的中国宝塔,法国巴黎街道两旁每盏路灯的玻璃罩上都绘有高鼻梁、拖长辫的“中国人”形象,德国科隆建起了极为精细华丽的孔庙。美国国内不但建有孔子公园和孔子铜像,还于20世纪80年代在旧金山举行祭孔大典,并在颇有影响的《人民年鉴手册》中将孔子列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的十大思想家之首。以外国人的眼光看,孔庙、宝塔、孔子像和祭孔,当然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