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Szechwan Lovage Rhizome
川芎Szechwan Lovage Rhizome
川芎 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为伞形科植物(见图66)。别名:芎蒡、小叶川芎、西芎。具有行气开郁、活血止痛、祛风燥湿功能。主治风冷头痛眩晕、月经不调、经闭腹痛、胸肋胀痛。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陕西、河北等地均有种植。
【生长习性】 喜温和、雨量充沛和比较湿润的环境。适宜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土壤,忌涝洼地和重茬。
【繁殖方法】 用无性繁殖。四川川芎在坝地(即平地)栽的叫坝川芎,是供药用的主要来源。在山地栽的叫山川芎,是供坝川芎的繁殖材料。
1. 选地与整地:山区繁殖山川芎,宜选阳山或半阳山的荒地,除净杂草,就地烧成灰作肥料,深翻25~30厘米,耙平,做宽1.7~1.8米的高畦。坝川芎栽培的前作,多是早稻,早稻灌浆后放干水田,收获后耕深25厘米左右,每亩施堆肥2500~3 000千克,做宽1.6米的畦,将表土挖松整细,做成龟背形畦面。
2. 繁殖材料:用带有节间的地上茎茎节,习称“苓子”。
(1)山区育苓:在2月上旬将坝地川芎挖取,称为“抚芎”,除去须根泥土,运往山区,移栽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按行株距24~27厘米见方,挖穴深6~7厘米,穴内施
堆肥,每穴栽抚芎1个,小的可栽2个,芽口向上,覆土按紧。
每亩用抚芎150~250千克。3月上旬出苗,苗高10~13厘米时亮蔸疏苗,选生长粗壮的地上茎8~12根,其余的从基部剪除。疏苗后中耕除草,同时施追肥,每亩追施草木灰150~200千克,混入腐熟饼肥50~100千克。7月中下旬是收获适期,挖起全株,剔除有虫茎秆,捆成小束,放室内或阴凉的山洞内,上下各铺茅草一层,搁到8月上旬取出,将茎秆割成长3~4厘米,中间有一节盘的短节,俗称芎苓子,供坝地作繁殖材料。
(2)坝地育苓:在3月挖取抚芎就地栽种,其管理与山区育苓基本相同。7月上旬收获,将茎秆束成小捆,放低温干燥处窖藏,20~30天后栽植。
(3)栽种:8月上中旬为栽种适期,栽时在畦上横开浅沟,浅栽是丰产的关键,行距30厘米,沟深2~3厘米,每行栽苓子8个,株距20厘米左右。行间两端各栽苓子两个,每隔6~10行的行间密栽苓子1行,以备补苗。栽种时苓子平放沟内,芽向上按入土中,使其与土壤紧密接触,并使部分节盘露出土面。栽后施堆肥或土粪掩盖,再用稻草覆盖。
【田间管理】 栽后连晴不雨,引水灌溉,使土壤保持湿润。15天左右幼苗出齐,揭去盖草,之后每隔15~20天中耕除草1次,要浅松表土,以免伤根,缺苗者补苗。前3次中耕除草后各施追肥1次,第一次施稀薄人畜粪水1500~2000千克,第二三次浓度大些,并加施一些堆肥、饼肥。
人冬割去枯黄的茎叶,除草松土,并在川芎上面覆盖一薄层表土,保护根状茎越冬。翌春2月下旬普遍抽茎,随着气温的升高,茎叶生长迅速,于3月上旬追施稀薄人畜粪水1次。
【病虫防治】病害主要有根腐病,染病块茎内部腐烂,呈黄褐色浆糊状,有特珠臭味,地上部枯黄调萎。防治方法:严格挑选抚芎和茎秆,剔出染病者,拔除病株烧毁。主要虫害有川芎茎节蛾,幼虫初为害茎顶部,以后由茎顶端钻入茎内逐渐为害至全株枯死。可在幼虫钻入前或钻人初期用50%磷胺乳油1500倍液喷雾。
【采收加工】川芎以根茎入药。栽后第二年收获,平原裁者以5月下旬,山地栽者多在8~9月份挖取。根茎挖出后除去茎叶、须根、泥土,洗净,晒干或烘干后,放入竹制撞笼中来回料撞,除净泥沙和须根。亩产干根茎100~150千克,高产者可达25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