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之春节

春 节

春节( 正月初一),是我国的农历年节。在民间,它是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

当时间滑过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半夜十二点( 子时>的时候,春节就到来了。在古代,这是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所以也称作“元旦”,或叫“元辰”、“元日”、“元”、“朔日”等等;还有称正月初一为“三元”的,意思是说这一天为“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到辛亥革命后,将一月一日称为新年,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俗称“年初一”关于“年”,传说它原是太古时候的一种怪兽,头上长着触角,十分凶猛,每到寒冬将尽,新春快来之时,就要出来掠食噬人。人们为了防御它,一到这时候,便聚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一根根竹子,使其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吓“年”逃跑,一夜过去了,天明大家平安无事,于是高高兴兴地互相表示祝贺,拿出丰盛的食物在一起吃。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一个欢乐的 节 日,叫这为“过年”。还有一种传说是:“年”有谷物成熟的意思,《谷梁传》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字也是谷穗成熟的样子。可见“年”原是预祝丰收喜庆的日子,后来又逐渐成了“岁”的代称。久而久之,农历新年成为我国民族的重要节日。

春节一般在“立春”前后,这时大地春回,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播的好时机。古代不少帝王都很重视这个节令,常常率领群臣举行迎春典礼,有的亲自扶型耕地一块,表示对农耕的重视。汉代文帝、景帝,也常常颁发诏书称:“朕亲 耕为 天下先”。这种迎春仪式,一直沿用到清朝。



在民间,古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唐代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写有“从岁前到正月十五开封府前御街西廊下,有奇术异能,歌舞百戏,还有击丸、蹴鞠、踏索上竿”等等盛况,可见那时候的过年活动已经相当多。到了清朝,更是热闹非常除夕之夜,张灯结彩,鞭炮齐鸣,彻夜不息。当时北京的民间艺人百本张在《俗曲十二景》中曾生动地写下过“正月里家家过新年”,“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夜半归回转家园”等唱词反映了当时人民过年的部分情况。



从过去的“年”到现在的春节,形成了很多风俗习惯。其中带有迷信色彩的部分,诸如祭神敬于之类,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文化的提高而逐渐湖汰,而一些富有生活情趣和积极意义 的 节 日传统,象除夕守岁、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舞龙、舞狮、吃年糕、吃年粽等习俗,至今仍在盛行。

除夕守岁,是在南北朝时代开始的。梁朝的庾肩吾、徐君倩,都有守岁的诗文。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诗中写道:“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唐代的著名诗圣杜甫,也写有《杜位宅守岁》的诗。诗云:“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盏簪喧柄马,列炬散林鸦.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这些除夕守岁的诗,抒发了自己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情怀,是有一定意义的。


在我国,每逢年终岁首,很多人家的门扉都爱贴上红艳艳的对子。这“对子”,就是人们常说的“贴春联”是我们民族的好风俗。宋代宰相王安石曾有诗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所说的“桃符”,就是现在的“春联”。什么是“桃符”呢?战国时代的一部著作《山海经》里有这样一个神话记载,传说东海里有座很大的度朔山,山上有棵很大的桃树,根向四周伸开,方圆足有三千里。这棵桃树的东北一头,有一根拱形的枝干,弯弯的树梢挨到地面,就象一扇大门。度朔山上住着各种魔鬼,它们出山就要经过此门。天帝怕它们扰乱人间,特派神茶、郁垒两个神将把守此门。如果有恶魔胆敢出来,就将它们抓去喂老虎。这样,我国古时候的人,就用桃木雕刻出这两个神像,装饰在大门上,镇压邪鬼。后来,大概因为雕刻神像太费事,就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像来代替,名字就叫“桃板”。以后再加简化,只在桃板上写“神茶”、“郁垒”,往门上一钉就完事。最后,索性桃板也省了换上两张纸,或画“神茶”、“郁垒”,或画符咒或写吉利的话,这就叫做“桃符”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据《宋史·世家·西蜀》说:后蜀主孟祖令学上辛寅逊题桃符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最早的春联。到了明代,春联之风盛行起来,这得力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提倡。据说明太祖建都金陵,有一次过年,他传旨公卿士庶,必须在家门贴上春联一副,以示喜庆。他微服出巡,看见五颜六色的春联交相辉映感到十分惬意。后来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闷猪的,还未请人代写。于是,明太祖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甚是贴切、奇巧、幽默。朱元璋实在是一位热心的春20联提倡者。此后,春联得以推广,从而沿袭成为一种风俗,流传至今,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阔。人们不再拘于过年作春联,也在婚丧喜庆时题联语,其粘挂范围亦不再局限于门板,而是扩大到厅堂、墙间或柱上。这种形式的联语统称为“楹联”或“对联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文学形式,千百年来为人们喜闻乐见。不同阶级和阶层常常从各自的地位、处境出发,用对联表述自己的愿望、见解和爱憎。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对联多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之类,仕宦文人则常用“文章华国,诗礼传家”“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以示清高,地主阶级的对联往往都是“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等,以图掩饰自己剥削者的本质;而在旧社会处于最下层 的 劳 苦 大众,终年不得温饱,有的也用对联写出其内心的辛酸和不平:“年年难关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这生动地、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穷苦人和流浪者的悲凉状况;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人民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积郁在心底的反抗火焰也常常化为对联,如有位革命志士,就把“鱼所肉所麻将所,所内者甜,所外者苦;猪公狗公乌龟公,公道何在,公理何存”这一副已首般锋利的联语,贴在反动的官僚豪绅门口;当时还有人将国民党自吹自擂的“民国万岁天下太平”改写成“民国万税,天下太贫”的趣联


解放前,在充满白色恐怖的中美合作所里,革命先烈曾以对联为武器同敌人作斗争:“斧头砸碎旧世界,镰刀开辟新天地”表达了先烈们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而“洞中才数日,世上已千年”、“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窗外已是新春”则预示了蒋家王朝的末日就要到来。这些对联,或铿锵有声,或诙谐幽默,富于哲理,寓意深长,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古往今来,在数不尽的民间对联创作中,产生过许多构思奇特的联语,它们象朵朵奇葩,在艺术这座万紫千红的大花园里,引起人们的 注 意 和 赞赏。


如:

“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这是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偏旁所做的对联,对仗工整自然;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这对联用拟人手法来写,诗趣盎然;

“世上疮痰,诗中圣哲;民间 疾苦,笔 底波澜”,这是郭沫若同志于一九五八年为四川成都杜甫草堂题的对联,用了四个方位字( 上、中、间、底 ),别具特色;

古时有的文人在不得志过着贫苦生活的时候,也写过一些愤世嫉俗的对联。如宋代宰相昌蒙正在未得志时就写过“一二三四,六七八九”( 横批为“南北”)的对联。这副对联的寓意是:上联缺“五”(谐音为“屋”),下联缺“十”( 谐音为“食”),

12横批只有南北两字,意思是缺 “东西”。吕蒙正用这副对联写出了自己的穷困生活,对当时社会发出不平之鸣。

一副对联,也能评价一个人一生的功过是非描绘出一个人的情趣爱好。明太祖朱元璋亲书对联赐与徐达( 明初名将 ),联云: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对联,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故律诗中的一些联句也被人们用作对联。如李白的: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自鹭洲


鲁迅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毛泽东同志的: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黑

金猴奋起干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以上皆为状物抒情、比兴精采的道教活动的盛况以及四川众多的历史人物轶事展现在人们面前。相比之下,如果说大观楼的“长联”写得精彩,为“天下第一”,是确实的;若论长短,青城山上的长联应为联中之“冠”。该联全文为:溯禹迹奠眠阜以还:南接衡湘,北连秦陇,西通藏卫,东峙夔巫,葱葱郁郁,纵横八百里舆图。试蹑展登上清绝顶,看雪岭光腾,红吞沧海;锦江春涨,绿到瀛洲。历井扪参,须臾踏蜗牛两角。争奈路隔蚕丛,何处寻神仙祭库?丈人峰直墙堵耳!回思峨眉秋月,玉垒浮云,剑门细雨,尚依稀绕襟袖间。况乃夜朝群岳,圣灯先列宿 柴 天,泉 喷六时,灵液疑真君睡地。读书台犹存芳蹈,飞赴寺安敢跳梁!且逍遥陡管菌冈,渡芙蓉岛,都露出庐山面目,难遽追攀楼观互玲珑。今幸青崖径达,问当初华渚姚墟,铜铸明皇应宛在?

自轩坛拜宁封而后:汉标李意、晋著范贤、唐隐薛昌、宋征张愈,烈烈轰轰,上下四千年文物。漫借瓶考前代遗微,记官临内品,墨救亲颁;曲和甘州,霓裳同咏。鸾章翠辇,不过留鸣爪一痕。可怜林深杜宇,几番唤望帝归魂,高士传岂欺予哉!莫道赵昱斩蛟,佐卿化鹤,平仲驰骡,悉缥缈若遐荒事。兼之花芯官词,巾国共让岩竞秀,貂蝉画像侍中与太古齐名。携孤琴御史曾游,吹长笛放翁再住。休提说王柯丹鼎,谭峭极鞋,那堪他沫水共波无端淘尽英雄多寄寓!我亦碧落暂栖,待异日龙吟虎\

妙联。啸,铁船贾郁定重来。

这副青城山的长联,洋洋洒酒,如一篇广阔深远的“青城赋”。从以上两副长联来看,上联多是写景,于绘景中抒情;下联多是咏史,于怀古中寄意。远近古今,浑然一体,铺陈有致,珠联璧合,作者将万千思绪描墓得淋漓尽致。

春节之时,除了盛行贴对联之外,人们还喜欢贴年画。

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是伴随着我国农历春节“喜庆析年”和“驱凶避邪”的活动而产生的。


年画中以门画起源最早。门画旧称“门神”,最早记载于《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茶,右郁垒,俗谓之门神。”“神茶”、“郁垒”就是最早描画的治鬼的神明。还有一个传说见于著名古典小说《 西游记》:唐太宗李世民时,官中闹鬼,李世民被搅得心神不宁,无法安寝。大将秦叔宝、尉迟恭自告奋勇,全副披挂,一人持剑,一人执鞭,在官门站岗,宫中果然无事。李世民觉得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于是诏画家将这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绘之宫门上。后来,老百姓也争相仿效。故事虽是吴承恩的杜撰,但为门神画的起源增加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在民间,还有将钟馗作为门神贴于门首的做法据《文苑英华》卷九十五所收唐人周《梦舞钟馗赋》:钟并非实有其人,“舞钟馗”实是唐明皇时代的一种用以治病的蹈。但《曲海总目提要》却把钟馗说成是“唐时终南进士”。清初张大复的《天下乐》又说:钟馗为人刚直忠勇,一天,喝醉了酒,进入一座寺中,看到众僧正在为他的好友杜平作道场。钟道看后生气,便上前殴打众僧,并对杜平说:,“人的祸福在天,为什么要祈求鬼的庇佑 !如果鬼真的能作祸于人,那它就是害人之物,必当杀尽而食之!”后来,鬼到观音大士面前控告钟馗,观音偏信鬼的谗言,决定使钟道折寿。钟馗在往长安会试的途中,走到一座山谷里时,被众鬼所困,结果脸形受到损伤,变得很难看。他进长安后,考中了会元,但因貌丑而被废黜,最后含冤而死。死后,钟馗将冤情奏告玉帝,得封为斩祟将军,他长辑短发高冠斜领,领兵三千,专镇人间厉鬼祟气。

至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门画中出现了财神爷的尊容,这也许就是“有钱能使鬼推磨”思想的反映,其迷信的功用则仍在治鬼。

然而,从年画的发展历史来看,“门神”画不过是年画的一种。在一九O九年,发现了南宋时刻印的一幅木版年画《 随朝窈宛呈倾国之芳容 》,可说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木版年画。这幅作品,画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四大美人: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又习称“四美图”

新年画始于抗日战争时期,首先在太行山区根据地发展起来,随后在延安等地流行。当时,美术工作者和民间艺人合作,配合党的路线政策,用简陋的木版印刷,印制了有关战士、农民及战争等题材的年画,起了一定的宣传鼓动作用。

解放后,新年画有了更大的发展。它彻底排除了那些宣传封建道德、迷信、赞美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内容,而以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社会主义、劳动生产、移风易俗、建设四个现代化等作为它的基本内容,借以教育人民、反映生活现实。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年画已可用多种先进方法印刷。其形式有门画、四条屏、单幅年画、斗方等多种。传统的年画,多为木刻水印,线条单纯,色彩鲜明,画面热闹,有浓厚的民间特色;题材主要有五谷丰登、春牛、婴儿、风景、花鸟等,现在较有名的有: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四川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广东佛山年画等春节期间,最盛行的活动,可说是“放鞭炮”了。从除夕起,大街小巷就响彻鞭炮声声,接连不断,这给节日增添了十分热烈喜庆的气氛,令人感到兴奋、愉快。

“炮仗”鞭炮,也叫“爆竹”、“爆仗”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它起源于“庭燎”,在《诗经》的《小雅·庭》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当时用竹竿之类作成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受热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劈啪的炸声,以此驱鬼除邪。这就是最早的“爆竹”,也叫“爆竿”。来鹄的《早春》诗中就写有“新历才将丰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我国古代在过年的时候,人们为了祈求全年吉样、顺利,常于一年之始放爆竹。《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相传“山臊”是藏于深山中的四角怪兽,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出山伤害人畜,但它怕亮光和爆炸声,所以每逢岁暮年首,人们争放爆竹,以吓退山臊、鬼邪。

唐代时,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磺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据说有个姓李的人,把火药装进竹筒里,点燃后,发现能产生巨响,于是人们仿效这一做法,开始以爆竹筒驱魔。到了宋朝,“爆竹”改用纸制,名字也改为“爆仗”,最初的纸卷爆仗,响一下就完了。南宋时又出现“鞭炮”,周密的《武林旧事 》载有“内藏药线,一发连百余响不绝”这就是现在的“百子炮仗”。考究的鞭炮全部用红纸扎成,不掺一点白纸,燃放后,红纸片铺满地面.谓之满地红,也是取其吉利的意思。

由于爆仗能增添喜庆,本身又小巧轻便,因而逐渐在民间传播、生产起来,其品种也越来越多和趋于完备。诸如:小鞭炮、电光雷、母子雷、射天炮、百头、千头鞭炮,甚至几万头长的鞭炮,还有能现变幻之状、喷发出种种颜色火焰的“烟花”等等,使节日活动更加绚丽多彩。

春节期间,很多地方还有舞龙的习俗。

龙,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它蛇身、鹿角、鹰爪、马脸,浑身金灿灿,两须宛若飘带。在民间传说中,它是消灾降福的“龙王”;雕刻在官殿建筑上,它是帝王政权的象征,在工艺图案中,则是一种美丽的装饰。在我国古代,龙既是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寄托,也是统治阶级用以惆吓人民的工具。舞龙的起源有悠久历史,在宋人吴 自牧 著 的《梦梁录》中,记述南宋临安(今杭州)元宵上灯的情景说:“......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以此推算,舞龙距今也有七百多年了。人们所以要舞龙,是与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知识有关,他们幻想龙是管雨的,想以舞龙来祈求神龙以保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解放后,舞龙这种民间舞蹈艺术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有的舞龙,全长五十米,龙头高三米,用竹箴铁丝扎成骨架,龙鳞花斑,工艺精巧,内燃蜡烛一百支,照出五光十色,龙眼装置大电筒,发射强光,威风凛凛、昂头直飞而出。在锣鼓声中,巨龙左右翻卷,起落腾飞,不仅动作丰富、技巧高超,而且舞动的速度快、幅度大,二气呵成,加上舞者的情绪热烈奔放,在舞龙时显出一种倒海翻江的磅磷气势。作为和舞龙相应的一种春节庆典活动,是舞狮狮子是雄伟、威武的象征,有“百兽之王”的称号。每逢新春佳节等喜庆日子,人们爱以舞狮来助兴,希望狮子那威武、勇猛的形象驱魔避邪,带来和平安宁的好日子。

舞狮原由外国传入,后为我国各地群众广泛传习。唐代已有狮舞为戏,白居易写有《西凉伎》一诗,诗云:“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这首诗描述了西凉艺人舞狮的情况,与我们现代所见的舞狮情景很相似。

舞狮有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之分。

北方狮子舞:相传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时代曾有一种木雕兽头的狮子舞,是由胡人从塞外传到中原来的。魏武帝把它改称“北魏瑞狮”。到现代北方舞狮有河北双狮、安微青狮和湖南狮子等等分别。北方舞狮的外形和真狮相似,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只露出双脚,下身穿着和狮披同样的金黄色裤子和花靴。舞狮子由两人配合而成,另一人则是武士打扮,手拿绣球作为引导。北狮又有大狮和小狮之分,大狮是双人舞,小狮是单人舞。动作一般有跌扑、翻滚、跳跃和搔痒等;亦有滚绣球、过跳板、22上楼台等技巧动作。狮子舞动时,配以京鼓、京饭京锣,动作合拍,生动活泼,维妙维肖。

南方狮子舞:南方狮一般在广东流行,所以又称为广东狮。广东狮历史悠久,根据唐书《太平乐志》记载,起始于南北朝。广东各地的狮子,形象各不相同,如清远、英德等地就舞“鸡公狮”,它的外形是勾鼻象鸡公,狮头很小,狮披亦相对缩小;东莞是舞麒麟;鹤山等地就有一个象鸭嘴一样比较长形的狮头,称为“鹤山装”。广东狮是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头具有各种形式和颜色,狮披是用五彩布条或绸条做成。有一人或二人戴大头佛面具作引狮、戏狮、单舞等。舞狮者穿各色灯笼裤上身穿密钮扣的唐装灯笼袖衫或背心。舞狮时要使出浑身解数和不同招式。人们可从狮子的各套动作中,看出舞狮者的南派武功程度。

一年一度的春节,人们兴高采烈,在食物方面,自然也有各式花样。群众中,大部分人家都有吃年糕和吃年粽的习惯。吃年糕,是希望生产和生活步步高(“糕”与“高”谐音),吃年粽则象征天天都足食,岁岁有余粮。有的人家在春节这天,每个人都要咬一口生萝卜,叫做“咬春”,以预防疾病。在春节期间,各种糕呀、粽呀、酒呀、菜呀··..··最好不要暴食暴饮,以免引起急性胃肠炎等疾病,影响身体健康。总的来说;在今天,春节是一个迎新的节日.隆重的节日,也是一个欢乐的节日、幸福的节日!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京ICP备2000631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04714号